我院青年教师李斌参加学校校“清风满天山”讲故事大赛荣获三等奖

发布者:郭庆勇发布时间:2020-07-06浏览次数:406

2020年6月19日,我院青年教师李斌参加学校校“清风满天山”讲故事大赛荣获三等奖。李斌老师以“重走丝绸之路”为题,从三个时间维度,三个感人故事诠释了丝绸之路上承载的中华传统文化,获得评委一致好评。

一、驼背上的文明

公元前139年,26岁的张骞带领使团出使西域,在穿过河西走廊时,被匈奴俘获,在长达十年的俘虏生活中,匈奴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但张骞始终“持汉节不失”,逃离之后的张骞继续向西,翻越葱岭,直达大宛

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和平使团第二次出使西域,开辟了这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从此今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沿着这条丝路,中原的丝绸远销西域,西域的货物直达长安;沿着这条丝路,驼背上承载的中原和西域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发展,共同构成了灿烂的大汉文明。张骞敢于冒险,不畏艰难,不辱使命“持汉节不失”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根植在这条丝路上。

二、戈壁上的奉献

还是沿着这条丝路,1954年,年仅21岁的湖南女青年张迪源响应党中央号召志愿来到新疆,成为一名支边青年。在采访中张迪源说道:刚来新疆的时候生活物资极度匮乏,很多战友在我们身边倒下。有时候1个月都吃不上蔬菜,大家都患有严重的夜盲症,为了同志们傍晚收工后安全返回营地,战友们只给我一个人吃蔬菜,让我作为我们连队的眼睛,每天下班后我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们都拉着我腰上的绳子,才能安全返回。当时我们的口号是“不占群众一分田,戈壁滩上建花园!”就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我们一点点建设,才会如今的城市和村庄。就在那时候我学会了开拖拉机,也成了解放军的第一个女拖拉机手。从1952年到1954年,相继有近8000余名湘籍女兵来到新疆,这些女兵后来都成了兵团人的妻子和母亲。很多人一来就是一辈子。

沿着这条丝路,无数的有志青年、援疆干部前仆后继,从祖国各地来到新疆,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奉献这片土地,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建设新疆。团结互助、守望相助,忠于人民、无私奉献,丝绸之路见证着新中国的文化。

三、基层中的希望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一带一路”建设蓝图,这条千年丝路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它承载的中国文化也熏陶着新时代的有志青年。叶然·努尔保兰同学是我带的动医173班的本科生,入学后他学习成绩较差,还有几门挂科。2018年我组织学生收看了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第二天他跑来告诉我,老师毕业后我也想成为何组长那样真正能服务基层群众的人。从此叶然同学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每到周末他总是在动物医院去实习。他问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老师,如果没有这个药,还能用啥?”2019年暑假,我看到他朋友圈发了这么一条消息“山里条件太差,幸好老师告诉我,啥都没有就补水”(配图是他治好的两头小牛犊),后来才知道每到假期,他总是主动到社区工作,俨然已经成为了他们社区的一名小助手。今年疫情期间他又主动报名成为了一名社区志愿者,每天为27户家庭服务,主动捐赠150个馕,他们当地媒体还报道过他的事迹。这周一,学院准备分配毕业实习,他跑到我办公室对我说,老师我能不能去访惠聚或者扶贫点去实习,我愿意基层去锻炼、去服务。本月底,他将前往阿瓦提县开始毕业实习,我相信他一定能把农大学子的风貌带到基层。青年有担当、民族有希望,青年才是“一带一路”的希望和未来,也是丝路文化的希望和未来。

一条丝路,承载着中华灿烂的文化,扎根在丝路上的人民,正在创造和弘扬着悠久的丝路文明。包容开放的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屹立不倒的根基,是各族人民共同的血脉,因此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团结一心,共同建设大美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