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援疆“小组团”张海玲研究员、赵传芳研究员、张蕾研究员、王振军副研究员、廉士珍助理研究员等一行5人抵达新疆农业大学,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且富有成效的交流活动。此次交流对于促进双方在科研合作、人才培养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推动新疆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法规与转化分享,助力博士生科研成长
交流活动伊始,赵传芳研究员和张蕾研究员分别为动物医学学院的博士生们带来了精彩的分享。赵传芳研究员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展开深入解读。从防范外来物种入侵到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从人类遗传资源保护到生物技术研究的合规性,赵研究员的讲解深入浅出,让博士生们深刻认识到生物安全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
张蕾研究员则聚焦于产品转化相关内容,分享了从科研成果到实际产品的转化经验和案例。她以特产所的多个成功转化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了转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包括市场调研、技术评估、合作模式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张研究员还鼓励博士生们在科研过程中要有市场意识,注重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可转化性,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博士生们在分享过程中积极提问,与两位研究员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分享,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还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与学院老师深入座谈,共商合作发展大计
在与学院老师的座谈交流环节,王振军副研究员分享了其在貉细小病毒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貉作为新疆地区重要的毛皮动物,其健康养殖对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王振军副研究员详细介绍了貉细小病毒的病原特性、流行现状以及防控措施。例如,在疫苗研发方面,他介绍了特产所正在进行的新型疫苗研发工作,有望为貉养殖业提供更有效的防控手段。这一分享为学院老师在动物疫病防控研究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张海玲研究员则围绕干扰素相关研究展开了深入探讨。干扰素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在动物免疫调节和抗病毒感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张海玲研究员介绍了干扰素在水貂病毒感染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提高干扰素的活性和产量。这一分享为学院老师在动物免疫学研究方面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技术手段。
座谈会上,双方首先介绍了各自的科研优势和重点研究方向。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在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动物疫病防控以及生物制品研发等方面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研究经验;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则在本地特色畜牧品种的研究、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以及动物医学临床实践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双方围绕如何加强合作,共同解决新疆畜牧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在生物安全研究、特色动物资源开发利用、科研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
此外,双方还就人才培养合作达成了初步意向。计划通过联合培养研究生、互派访问学者以及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加强人才交流与合作,提高双方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此次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援疆“小组团”与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的交流活动,为双方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将在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新疆地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