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室基本情况
新疆农业大学草食动物新药研究与创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新疆农业大学兽医学学科。兽医学学科始建于1952年,1983年获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2002年获兽医硕士专业学位授权,2007年获兽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0年基础兽医学获自治区重点学科,2013年获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8年获兽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19年获兽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动物医学专业现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2年获批“十四五”自治区特色学科。据统计全疆85%兽医硕士为本学科培养,已成为新疆兽医学科高水平人才最重要的培养基地,为服务地方经济和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新疆农业大学草食动物新药研究与创制重点实验室建立于2017年7月,于2023年10月获批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1008.66平方米,设备总值2100余万元;其中单台仪器20万元以上的设备有24台,已建成面向全疆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和预约平台,共享率100%,配有中草药标本陈列馆、细胞药理学实验室、病毒药理学实验室、生物制药实验室、兽医临床药学实验室、药学公共仪器实验室等多个平台。本实验室依托多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教学科研平台,承担有多项国家和自治区级科研项目,先后与疆内外二十余家企业、十余家科研院所开展科研合作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科技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了实验室的平台支撑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二、建设实验室的目的、意义
建成新疆草食动物新药研究与创制重点实验室,围绕新疆畜牧业发展和优质畜产品体系保障中的“卡脖子”难题,开展(1)草食动物化学药物与中草药创制及临床试验;(2)草食动物疫苗研制及临床应用;(3)草食动物疾病诊断制品和技术研发等领域研究,重点突破新型诊断试剂、新型疫苗、新兽药与替抗新产品、产品应用与疫病防控等关键科学与技术瓶颈问题,加快推进新疆由畜牧大区向畜牧强区转变。
三、实验室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方向一:草食动物化学药物与中草药创制及临床试验
通过开展化学药物合成、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及合成等试验,进行抗生素替代品、体内外驱虫药、饲料添加剂等新兽药的研发,同时开展化药及中草药药理学、毒理学、药动药效学的研究及新兽药安全性评价等工作;开展病原耐药性监控及替抗产品对细菌耐药性阻断的研究及临床应用;开展兽药残留快检技术的研究,为动物性食品安全做贡献。通过开展上述科研工作,为草食动物提供安全、有效的新兽药,为新疆乃至全国草食动物全程健康养殖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研究方向二:草食动物疫苗研制及临床应用
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手段,从分子水平上阐明病原微生物的入侵致病、免疫逃避、免疫耐受和持续性感染等机理,开展草食动物幼畜腹泻、肺炎、马腺疫、马流产、马鼻肺疫、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隐孢子虫、蜱媒疾病、乳腺炎、沙门氏菌病等新型病毒载体疫苗、基因缺失疫苗、亚单位疫苗、微囊包被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粪菌移植”和治疗抗体等生物制品、刺糖多糖佐剂和黏膜免疫增强剂等;持续改进和提升灭活疫苗工艺和产品制造技术,为新疆草食动物产业体系创新提供技术保障。
研究方向三:草食动物疾病诊断技术和制品研发
研发和制备诊断用阳性血清、阴性血清、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等诊断标准物;基于现代精准和可视化快速诊断技术,建立牛冠状病毒、牛诺如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沙门氏菌、链球菌、隐孢子虫、牛羊支原体、马疱疹病毒、马流感病毒等胶体金、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微滴数字PCR、荧光定量PCR、多重RT-PCR、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侧流免疫层析RAA-LFD等快速诊断检测技术,组装抗原和抗体检测试剂盒和产品,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建立和草食动物安全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研究队伍
实验室技术力量雄厚,现已拥有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学术造诣较高以及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培养人才经验的兽药学学科人才梯队,现有专职从事兽用药物及制剂研究的人员61人,固定人员46人,客座人员15人,其中高级职称41人,中级职称20人,博士生导师20人,硕士生导师41人,近年来实验室共引进博士13人;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自治区先进工作者、开发建设新疆奖章、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能手等荣誉18人次;任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2人,全国分会副理事长5人次,常务理事8人,理事7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拥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长江学者”1人、科技部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自治区高层次人才4人。